马原简答题是自学考试考试中的一种形式,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评价文学历史文献的能力。考生只要多练习加上背诵,就基本能够通过自考马原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自考马原简答题整理
1. 马..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思主义由马..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2、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3.、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简述马..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 马..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思主义由马..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学习马..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把马..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要做到这一点,在实际工作汇总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3. 简述马..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思主义的根本卢纶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2. 马..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不带任何的偏见,其次,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最后,不仅在于它解释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简述其内容个意义、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源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意识是本院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承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被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2.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事物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关系: 内因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只要碰到问关系的,就答辩证统一或者对立统一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辩证统一。
1、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4. 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 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论述题
5. 试论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再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 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2、 坚持重点论,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分清主流和直流,即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
6. 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 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3.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个过程中,把 远大 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 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7.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该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是: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话,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泊,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既要大胆吸收外国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
第二章 认识论
1.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
3.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论述题
4. 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1、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说,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5. 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符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6.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他们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理论`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第三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 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论述题
2.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
1。简述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意义;
1、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起作用的不同,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 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变化,叫做不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3、划分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的表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2. 简述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成都,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五章 资本主义历史的发展进程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1、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
2、`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无能为力或者不愿意建设;
3、`科学研究`项目,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6、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2. 经济全球化。
1、`新科学技术`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3. 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治制度;
第六章 科学社会主义
1.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和经验教训。
历史贡献:
1、社会制度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推动者`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引导者`世界人民的前进`;
经验教训:
1、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理论和实践要`创新`;
3、`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较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4、坚持`共产党领导`,`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