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2023成考专升本政治答案)

报名时间2023-07-02 19:16:54迪英网

一.*季氏将伐颛臾

【作者作品】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中华书局版).《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存的散文集。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说语体我剧,(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20篇,每篇由长短不一的若干语组成,每整记录一段对话(或一件事)。内容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对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可谓汉语文章的典范。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色(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

“季氏将代聊奥”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网,当时鲁国鲁哀公在位,但实际却是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掌权。季氏封越在资,即更是要按有季民费地的一个附属小国。李氏为扩充实力,全图吞并领臾,并趁机消际幕决凭语有利形势帮助鲁国国君的后患。孔子的学生再有、季路是季氏的家臣,他们告诉了孔子这件事,孔子严厉遗责了季氏的错误决策和弟子的失职。

【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孔子针对“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与学生的对话,阐述了反对季氏用武力攻打顺臾的理由,同时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表现了孔子反对战争,反对贪欲,提倡礼义治国,以及人臣应恪尽职守等一系列政治主张。

【结构层次分析】

本文根据三段对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孔子明确指出季氏的做法是错误的。

冉有向孔子通报“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先批评冉有的失职,进而提出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过先王封赐,如果攻打颛臾,则是对先王的不敬;颛臾在鲁国疆域之内,对鲁国不会构成威胁,因此不必讨伐;颛臾与季氏都是社稷之臣,季氏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攻打颛臾。

第二层:孔子对冉有不负责的托词进行批评,阐明为人臣应恪尽职守的道理。

冉有认为攻打题臾是季氏的主张,自己和季路一开始并不想这样。而孔子指出,作为人臣,自己的学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首先引用名人名言,说明做臣子应尽职尽责;再用搀扶盲人的“扶相”打比方,指出冉有、季路应该帮助季氏纠正错误,走上正道,如果不能阻止其继续犯错,那就是失职;最后,用“虎兜出于柳,龟玉毁于楼中”再作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咒,把冉有、季路比作守柳之人,进一步说明冉有、季路都要为季氏的做法负责。

第三层:孔子阐述以礼、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冉有没有听进去孔子的教诲,反而进一步为季氏辩解。孔子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予以驳斥,然后提出以礼治国,推行德政的政治主张,反对季氏的侵略行为,指出季氏的真正野心,即最终向鲁国发动不义之战。

【写作特点】1.驳论突出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全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本文孔子驳斥三个论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阐明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2.论据充分

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本文孔子在驳论冉有时运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论据,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及现实事例论据,如“且在邦域之中矣”;还有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论据,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大量的论据使得文章论证十分有力,从而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

3.论证严谨

本文在驳论中又暗含着演绎论证法。例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这句,暗含的前提是颛臾是先王封赐的属国以及讨伐先王封赐的属国非礼;得出的结论为伐颛臾非礼。

4.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在驳论的基础上,大量采用比喻、反诘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辩驳的说服力与论证的形象性。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帮助盲人的搀扶者“相”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二人作为家臣的失职。文中也多次使用反诘句,如“求!无乃尔是过与?”“是谁之过与”,更增强了驳斥的力度。此外,“祸起萧墙”、“开押出虎”、“季孙之忧”、“既来之,则安之”等,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和格言。

二.*寡人之于国也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上》(中华书局版)。《孟子》一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在宋代被列于经部,朱熹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孟子反对战争,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游说诸侯,宣扬王道,规劝君主实行仁政,保民而王。战国时期,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哪个国家安定、富强,百姓就乐于迁到哪个国家为臣民,百姓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的标志。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孟子来到魏都大梁,于是产生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著名的政事问答,这是孟子劝导梁惠王实行仁政的对话。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仁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他受业于孔丘的孙子子思的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是继孔丘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

【思想内容】

本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保民而王”的主张,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表现了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

【结构层次】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费尽心力,可是本国百姓却“不加多”;而邻国不像自己那样用心,百姓却“不加少”,梁惠王就此问题向孟子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梁惠王与邻国的治国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没有实行王道仁政,区别只在量的不同。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至本文结束),孟子具体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正确的态度。

【艺术特点】

1.孟子运用“引君入彀”的方式,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对自己国家的“尽心”之举,并非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无实质的差别。孟子对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而是用战争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方弃甲曳兵逃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比喻能使所阐述的道理形象易懂,引导梁惠王不知不觉进入设好的机彀(圈套)中,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有实行仁政。

2.用“五十步笑百步”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是类比论证。“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演绎论证。

3.连锁推理,层层推进。连锁推理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推理过程中,将前一个推理的结论作为后一个推理的前提,一步接一步地推导,直到把需要的结论推出来。这种推理方式的优点是使文章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三.*许行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杨伯峻《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上》(中华书局版)。许行是农家,主张君臣并耕。陈相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而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那种“上下平等,君臣并耕”的社会形态。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之间质的差别性的角度进行了批驳。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历史趋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行的农家学说把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归咎于社会分工,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寶飨而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办法。他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率领弟子“衣褐,捆屐,织席以为食”,他的观点和做法吸引奉行儒家学说的陈相兄弟从宋国来滕国,成为许行的门徒。陈相拜访孟子,宣扬农家学说。孟子用擅长的推谬手法,一问一答,对许行的学说展开批驳,迫使陈相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实际上承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孟子然后展开正面论述。《许行》章在《孟子》一书中很具有代表性,它不仅展示了孟子与许行等人的思想分歧,而且显示了孟子的辩论技巧、风格等。要研究农家学派,就现有文献来看,《汉书•艺文志》曾著录《神农》二十篇,但已散失,因此《孟子》本章是重要的资料。

【思想内容】

本篇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也是儒家和农家的一场辩论。许行代表的农家思想是当时一种平均思想,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饕飨而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办法,还提出“市贾不二”,属于不切实际的价格论。孟子着重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本质差别批驳了许行一派的主张,首先提出他著名的论断:“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然后再“言必称尧舜”,以尧舜等古代圣王的事迹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最后,在驳倒了许行的观点和做法以后,孟子对于陈相兄弟抛弃儒学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结构层次】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到“尽弃其学而学焉”。这一部分是开端,写滕文公行仁政,楚国的农家派许行率领弟子自楚至滕“衣褐,捆屡,织席以为食”,楚国已故儒家派陈良的门徒陈相和陈辛也自宋至滕,抛弃了以前的儒家学说向许行学习,自食其力,身体力行。

第二部分,从“陈相见孟子”到“天下之通义也”,写许行仰慕滕文公但也有些不满,认为滕文公实行的“仁政”不彻底,希望君主能自己耕种,不靠税收生活。滕文公实行“仁政”,正是孟子鼓励的(滕文公曾派人请教过孟子)。陈相于是把许行的话告诉孟子,在孟子面前引许行的话批评滕文公。孟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对许行的学说展开批驳,迫使陈相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实际上承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孟子据日常生活中的事实,驳斥了许行“君臣并耕”的说法,强调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是其积极的一面。

第三部分,从“当尧之时”到“亦不用于耕耳”。孟子用有关圣贤尧、舜、益、禹、后稷、契的历史记载,作为论据,谈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从“吾闻用夏变夷者”到“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说了两个问题:一是师承。陈相的老师陈良是楚人,但是学周公、仲尼之道,背夷而用夏,因此孟子赞他是“豪杰之士”;接着举了孔子师徒的例子,孔子死后三年,子贡送走服丧的师兄弟,回来在孔子墓前搭了个小屋,独自守墓三年。子游等人想奉子若为圣人,以师孔子之礼对待子若,强迫曾子同意,被曾子断然拒绝。孟子用以批评陈相不应背其师。二是强调华夏之正统。孟子明确提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来说明陈相师从许行,就是用夷变夏的逆行。

第五部分,从“从许子之道”到结束。文章最后记载陈相提出如果实行许行之道,可以实现“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理想社会。孟子抓住陈相忽略事物质量这一弱点,说明许行之道,“是乱天下”的谬论,取得了驳论的全胜。

【艺术特点】

1.本篇是《孟子》全书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行文气势磅礴,明畅爽利,孟子语词犀利,论理深刻,是论辩高手。

2.驳论的论证方式。孟子全力驳斥“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饕娘而治”观点。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引君入彀;破立结合等一系列驳论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孟子以“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许子冠乎?”等问题接连发问,依据许行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不可能都自己动手去做这一事实,通得陈相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这句话,揭示了农家自己的生活实践与自己的理论互相矛盾,等于承认社会分工是必要的。

引君入彀:上述问题表面上与主题无关,但由此提出“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使答案显得明白而肯定,百工之事,尚不能耕且为,治天下当然更不能耕且为,这就让对方毫无回旋余地。接着,孟子列举了古代圣王尧、舜、禹治理天下的一系列史实,作为自己论点的佐证。古代圣王所忧虑的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大人之事”,无暇过问耕种类的“小人之事”。

破立结合:孟子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又驳斥了农家的观点。孟子的三句问话:“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既证明了孟子的观点,又驳斥了农家的观点,做到了破中有立,浑然一体。

孟子引用孔子师徒情深谊厚的事迹,以及《诗经•鲁颂》中的话“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来说明陈相之所以宣扬农家的荒谬观点,其错误根源有两点:其一是他背师失德,盲目地去崇拜别人,不能像孔子门人那样,对老师怀有深厚的感情;其二是他不善于变,一般情况都是落后的蛮夷向先进的中原学习,而陈相却正相反,他丢掉了中原的先进文明,反去学那“南蛮歌舌之人,非先王之道”“下乔木而入于幽谷”,孟子在这里找原因,挖病根,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驳论的力量。

3.运用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反问:如“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等。排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屡大小同,则贾相若。”等。

四.*赵威后问齐使

【作品简介】

《赵威后问齐使》出自《战国策•齐策》。赵威后是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简称威后。其生年不明,卒于公元前264年。赵威后性格刚强,能采纳忠言,办事果断。《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即赵威后。其事迹见《战国策》和《史记》。另据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赵威后是齐憨王(也作“齐滑王”)之女,齐襄王之妹。赵威后在惠文王去世之后,儿子孝成王年幼,因此一度用事执政。她有民本思想,懂得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把百姓安顿好,国家才能太平。她又对齐国的国情非常了解,从她对齐国的批评中,其政治见解清晰可见:以民为本,重用贤人。文章记叙了赵威后与齐国使臣的一次谈话。赵威后批评的齐王建是亡国之君,连庙号都没有,由此可见赵威后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评曰:“通篇以民为主,直问到底;而文法各变,全于用虚字处著神。问固奇,而心亦热,末一问,胆识尤自过人。”

【思想内容】

齐国派使者到赵国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先向使者发出友好的三问:问齐国的年岁、百姓的情况,最后才问齐王。齐使认为她问的先后顺序不对,于是遭到了威后的责问和批评,威后驳斥了其“先贱而后尊贵”的观点,指出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赵威后又从用人角度发出四问,婉转批评了齐国的政治现状。本文体现了赵威后先民后君、重民爱才的进步的民本思想,通过赵威后的语言成功地刻画出一位洞悉政治民情、明辨是非、赏罚分明的女政治家形象。

【结构层次】本文共两段。

第一段,写赵威后陈述以民为本,以君为末。首句写齐使问候赵威后,开门见山交代事由。赵威后趁“书未发”而先问岁,再问民,后问王。此先后顺序,表现了威后尊岁与民而贱于君。再写威后答齐使,在逐层推论中,得出应重本轻末的结论。

第二段,写赵威后陈述欲“王齐国”,必须“子万民”。威后进而问使,连发四问,称赞仁慈孝义的人物,反对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隐士,指出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不杀子仲,均是不以民为本,其结果难以为王。

【艺术特点】

1.对话体是《赵威后问齐使》的基本特征,以问为主,直问到底,但每问各有侧重,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提出。前三问侧重于社会经济基础,问岁,问民,问王。后四问着重于齐国政治现状,问钟离子,问叶阳子,问婴儿子,问子仲。文章在循环往复的发问中显得气势充沛,自然流畅;构思独特新颖,虽一气呵成,却灵活多变;始终贯穿着治国应以民为本的思想。2.运用反问、排比多种修辞手法。如齐国使臣的反问“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费者乎?”引起赵威后后面的三个反问,连贯而出,完全不容齐使有反驳的余地。“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又如接连用了几个反问:“何以至今不业也?”“胡为至今不朝也?”“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何为至今不杀乎?”

“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这些排比句的运用增加了辩论的分量和气势,同时把赵威后鲜明的个性和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4.事实论据:赵威后用“二士弗业,一女未封,小人在朝”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批评齐国政治,具有说服力。

5.文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豪放的胆识和进步的民本思想的赵威后形象。

五.*大同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题目是后加的。《礼记》是解释《礼)(《礼经》)的文集,与《仅礼)(周礼》合称“三礼”。《礼记》共有四十九篇,非二人一时之作,传言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所记,或为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据说为西汉戴圣所编纂,是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在南宋时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礼运”即礼之运行。

本文是《礼记•礼运》的开篇部分,是孔子对鲁国的祭祀不满,因此“喟然而叹”,进而谈及“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后世有“礼运大同”之说。

【思想内容】

全文借孔子对身旁的子游发问,论述了五帝三王时代“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治理方法。在孔子看来,三代之英时期曾经实现过。孔子为自己没赶上昔时的太平盛世而叹息,并表示对重建“大同”“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要为“大道之行”而奋斗,表达了以礼治国的思想。

【结构层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孔子对鲁国祭祀不满而叹息,言偃发问,引出孔子对“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论述。

第二自然段,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同社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是真正的天下为公的社会。具体的标准是举贤授能,团结和谐,公正廉明,保障全面,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第三自然段,阐述“小康”社会产生的原因和其基本特征。

【艺术特点】

1.比较论证。孔子将“大同”“小康”社会对比论述,如“大同”是“天下为公”,“小康”是“天下为家”。

2.排比修辞手法。“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等排比句的使用增添了行文的气势和激情,起到启发人心的作用。

问答的形式,表达孔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以及对大同社会的渴望。

六.*谏逐客书

【作品简介】

本文节进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给秦王赢政的奏章,也是一篇论说文。本文写于奔王敌十年(前237),即秦统一前16年。那时秦王为统一天下,采取连横之策,远交近攻。地处秦东邻的韩则首先受到威胁。于是韩国派了二个名叫郑国的水工入秦,帮助秦国水能水利(即”郑国菜”),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秦无力东征。水利工程一修就是十年,快竣工时韩国的目的被秦察觉。秦王大怒,下令驱逐一切来自异国的客卿。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这时李斯人秦也恰好十年,十年的苦心经营眼看将付之东流,李斯如何能甘心?于是他写下这一奏章。秦王读了这篇奏章后,立即派人将李斯追回,使其官复原职,并立即废除了逐客令。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秦代散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除

《谏逐客书》外,还有《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文》等。

【思想内容】

本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史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首先以史为证,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明君任用客要使秦国富强的事实;再将逐客与享用异国色乐珠玉对比,指出重物轻人非成就帝业之术;并分析逐客的危害,从而论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

【结构层次】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引论,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本论,论证“逐客为过”。从历史角度,暗将秦国历史上的明君任用客卿与现今秦王逐客对比。列举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从而归纳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正面肯定了客卿对秦的巨大贡献;“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反面推论逐客的错误。通过对比论证,任用客卿之功与驱逐客卿之过一目了然。第三段从现实角度,将重物与轻人对比。列举秦王现实中对于声色器物惟好是取,不问产自何方的实例,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语转入正题,将秦王重物轻人对比,并明确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说明逐客为过。第四段从理论上,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说明只有广招贤才,才能使自己成就帝业,并尖锐地指出秦王逐客的危害。第三部分(第五自段),总括全文,明确得出逐客危国的结论,照应开头。

【艺术特点】

1.本文始终运用正反并论的对比论证方法,将秦国四位先君任用客卿使秦国富强与现今秦王逐客对比,证明秦王逐客是错误的。将秦王对待物与人的不同态度对比,指出秦王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方法,从而证明逐客的错误。正面论述说明纳客之利,反面推理突出逐客之弊。正反论证,两相对照,增强论辩力。同时还运用了归纳论证法,列举秦历史上四位明君任用客卿使秦富强的事例,然后归纳出一般道理:客卿对秦贡献巨大,逐客是错的。在论证中,用秦国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站在秦王的立场上分析,最能说服人。

本文大量采用了排比、对偶,词采富丽,音韵铿锵,句式长短错落,非常有气势。

七、灯下漫笔

【作品简介】

本文写于1925年4月,“五册”运动爆发前一个月。文章最初分两次发表于《莽原》周刊,后收入杂文集《坟》。这是一篇杂文,运用文艺的形式对社会与思想进行批判,是具有思想性的战斗匕首。题为“漫笔”,意为“随意而写,随感而发”,文章逻辑严密、思路清晰。1925 年前后的中国正遭受外敌入侵,同时处在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之下,救国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正在进行。鲁迅当时所在的北平(北京),是革命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封建思想主要表现为国粹主义,主张复古,反对革命。鲁迅猛烈地抨击那些固有的封建与奴才的思想,而且对于这些反动思想的实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批判。本文是对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痛斥得最愤激的一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曾用名周樟寿,后取学名周树人,字豫山,“鲁迅”是其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新文化领袖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等领域贡献巨大,在中西方均享有盛誉。他一生著述丰富,风格鲜明独特,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有16部,如《热风》《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等,代表名篇有《阿Q正传》

《祝福》《孔乙己》《故乡》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一千余万字传世。

【思想内容】

本文从一件换银小事起,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说到中国人的一种奴隶主义的思想。通过考查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

会历史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作者对于中国百姓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也尖锐地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同时对青年提出了反帝反封建、变革历史、变革现实的号召,激励他们担负起创造“第三样时代”的历史使命。

【结构层次】

全文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十四自然段),剖析中国历史,说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就是人民本文从一件换银小事起,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说到中国人的一有吃烧烤的身价不种奴隶主义的思想。通过考查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几千年的中国封的盛世”“皇恩浩喜建社会历史就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也就是先儒们所说的一治一乱的历史);作者希望青年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时代。这一部分具体分三层:第一层(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引出了一个论点: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作者首先揭示了国民的落后心态,即容易苟安、满足。第二层(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通过回溯中国的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应该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第三层(第十二至第十四自然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进而号召青年创建“第三样时代”,指出青年要向前看。

第二部分(第十五至第二十三自然段),剖析中国固有的文明。说明所谓“中国固有文明”不过是供统治者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就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现在青年的使命是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第二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第十五至第十七自然段),通过《北京的魅力》一文展示帝国主义对“中国固有文明”的赞颂,揭示洋人赞领的“固有文明”实为用中国人的“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第二层(第十八至第二十自然段),分析中国社会安排给洋人的“人肉筵席”是卖国投降的“同化”政策所致。第三层(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三自然段),帝国主义者称赞“中国固有文明”是让中国人永远处于奴隶地位,充当“办酒席的材料”。作者发出了“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的号召。

【艺术特点】

1.文章采用杂文的体裁,杂文是鲁迅的创造。鲁迅赋予它独特的面目和性格,即运用文艺的方式直接对社会、思想进行批判,是具有思想性的战斗匕首,在形式上不受拘束但又杂而不乱。

2.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议论、叙述、描写、抒情,情理交融。第一部分是叙述换现银的经过,同时描写心理变化过程,叙述描写融为一体;第六段是叙述,第七段是议论带抒情,第八、第九段是叙述带议论。

3.运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加强形象化的描写。杂文是议论文,同时注重文学性。比喻的运用如作者把中国几千年的“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比喻为给洋人享用的“人肉筵席”,把旧中国比作安排这一筵席的厨房。排比的运用如“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草;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反语的运用如“太平的盛世”“皇恩浩荡”“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得贴切、生动,将事物的本质表现得鲜明深刻。

4.以小见大,揭露现实,论证周密。文章的论证中心是中国人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重大观点,作者从生活小事——钞票折价兑换现银入手,引发联想,揭示中国历史、国民性问题。把现实材料与历史事实结合起来,环环相扣,论证推理过程周密,条理清楚,文章具有说服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